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UV 法 COD 監測的核心干擾來自水樣中的懸浮物、濁度、色度等物理因素,因此預處理系統是確保測量準確性的 “第一道防線",不同預處理技術的適配性直接影響儀器的適用場景:
過濾預處理:最基礎的預處理方式,采用陶瓷濾膜、石英砂濾料或濾網(孔徑 0.45μm-10μm),去除水樣中粒徑較大的懸浮物(如泥沙、藻類)。需注意濾膜孔徑選擇:工業廢水(如造紙、印染廢水)懸浮物含量高,可選用 5-10μm 濾網;市政污水或河道水則選用 0.45-2μm 濾膜,避免濾孔堵塞的同時,減少對溶解性有機物的截留。
離心預處理:針對高濁度水樣(濁度>100NTU),通過離心分離(轉速 2000-5000rpm)將懸浮物與水體分離,上清液進入光學檢測系統。該技術預處理效率高,但儀器體積較大,適用于固定監測站,不適用于小型便攜設備。
濁度補償技術:部分膏端儀器采用 “雙光路設計"(254nm 紫外光 + 546nm 可見光),546nm 可見光僅被懸浮物散射(不被有機物吸收),通過測量可見光吸光度計算濁度,再對紫外光吸光度進行補償,實現 “無需物理過濾" 的抗干擾監測,適合無法頻繁更換濾膜的偏遠監測點。
預處理系統的設計需遵循 “最小干擾原則",即盡可能去除干擾物,同時不損失水樣中的溶解性有機物,避免 COD 測量值偏低。